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浙江港航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应有之义。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八八战略”,成为指引浙江省域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
20年来,浙江港航部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先后建成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杭平申、富春江船闸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660公里,海河联运更加高效顺畅,内河运输能级不断跃升;以生态航道为依托,打造精品航线,发展水上旅游,交旅融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实现电子航道“一幅图”、智能感知“一张网”、数据交换和服务“一片云”,智能航运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力推动老旧船舶改造、推广岸电建设使用,绿色低碳港航建设成效显著;优化内河港口布局,完善配套建设,加速临港产业和物流园区向沿线沿港集聚,港产城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行“多证合一”“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改革,民众获得感日益提升,奏响了奋进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的激昂乐章。
水运基建从优向强 海河联运加速腾飞
今年6月,“萧达集29”“鑫盛达819”两艘满载64标箱的集装箱船舶在杭平申线(海盐段)完成通航试验,为浙江海河联运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内河64标箱集装箱船一进来,运力肯定是大大地提升了,因为它可以多拉箱子,航速也能提升。”“萧达集29”号船长张立伟说。
“64标箱集装箱船舶的通航,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也预示着嘉兴港集装箱运输效能提高了78%,经济效益提高了1.5倍以上。”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海事处副处长曲少林说。
这是浙江内河水运基建从优向强,加速步入现代化的真实写照。“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明确未来我省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和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而强港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内河航运的有力支撑。”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浙江以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加快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长湖申航道湖州段。 温云娟 摄
内河航道网越织越密。浙江内河航道网由浙北向全省延伸和拓展,自“十三五”以来,内河水运投资持续保持高位,累计完成投资534亿元,打通了一批“断头河、梗阻河”“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骨干航道网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所有地市实现通江达海。
四通八达的航道网络,让浙江海河联运加速腾飞。以嘉兴海河枢纽港与浙北主要港口、温州港与丽水港、宁波舟山港与钱塘江中上游港口等为主体的海河联运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浙江全省海河联运航线数超过50条,基本构建嘉兴至杭嘉湖地区和安徽、嘉兴至钱塘江中游等7大海河联运通道,海河联运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22年,浙江全省完成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457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43万标箱。
未来,浙江将持续推动航道提质扩能、加快海河联运枢纽建设、运输装备迭代升级、加大“公转水”“散改集”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嘉兴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三层集装箱海河联运体系、国内一流的海河联运运营主体等3项标志性成果。“目前,我们已在开展嘉兴海河联运在线、长兴海河联运及廊道运输试点、衢州大宗货物‘公转水’应用试点、温州瓯江海河联运等4项基层试点。”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
水路客运多元并进 交旅融合先行先试
2022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布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单位及试点内容,浙江“品味宋韵——运河钱塘江联游”航线、新时代“重走一大路”航线等3条航线入选,为浙江水上客运旅游再添“金名片”。“今年上半年,登湖心岛购票游客超70万人次,其中参与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主题航线达2万余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并入选全国第一批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航运处副处长樊军芳表示,今年上半年南湖景区旅游市场十分火热。
依托航道水运通达优势,立足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浙江着力推进水路客运多元发展,在交旅融合上先行先试。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内河水上旅游客运码头、船舶、航线及相关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水上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日显提高。
浙江航道网串联起全省80%以上的5A级景区、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及非遗项目,有效满足水上客运发展的通航要求和旅游观光需求。全省水上客运企业共62家,内河客运船舶671艘,经营客运航线74条,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水上旅游经营模式。同时,随着全省十一地市“通江达海”,水上客运航线地市覆盖率也达到100%,基本形成集水上公交、水上旅游、水上运动休闲三位一体的水上客运体系。在政策引导和政府推动下,浙江省水上旅游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多元化特色水上旅游产品格局初步形成,除传统的自然观光、水上运动等,研学体验、民俗体验、节庆表演等旅游产品日渐丰富。
未来一段时期,水路客运需求将呈现多元化、品质化特征,水路客运将逐渐由单一旅客运输功能向集运输、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将加快旅游航道建设、打造水路精品航线、提升水上公共服务,依托浙江省旅游航道、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这两项全国试点,结合运河文化带、诗路文化带建设,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交旅融合金名片,形成大运河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路、钱塘江诗路等4条“诗路秀水”精品线。“目前已经在杭州、长兴、嘉兴、宁波等地开展了5项试点。”该负责人说。
数字港航向精向智 智慧发展动能澎湃
今年4月,旨在加快推进电子航道图在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全面覆盖、联通运行,逐步实现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一张图”的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服务联盟成立,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成为首批成员单位。
内河航道“数字化”是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以先进信息技术、数字化改革赋能港航发展,全力打造数字港航的生动缩影。“智能航运是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输服务和监督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港航围绕智慧航道建设、智慧港口建设、智能船舶攻关、智慧船闸、智慧物流等5大方面,全力推动数字港航建设,努力打造智能航运先行示范。
据介绍,浙江以电子航道“一幅图”、智能感知“一张网”、数据交换和服务“一片云”为建设方向,运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自动感知、获取、组织和分发水上交通环境信息,为船舶和港口等航运相关用户提供精准、高效和实时的航运保障服务,已实现京杭运河等四级以上航道1660公里电子航道图全覆盖。同时,着力建设“智慧海事”综合监管平台,事中事后监管扁平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已接入全国30万艘船舶数据、469万人内河船员数据。全省水上交通非现场执法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监控发现+现场核查”等扁平化执法方式大力推广,全省港航非现场执法案件比例达到59%。
“聚焦智能航运,我们还将打造智慧航道示范工程和‘一网一图一平台’港航数字底座2项标志性成果。”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开展杭州新一代智慧船闸试点、下沙港内河智慧码头、东宗线湖州段智慧航道示范工程、嘉兴船岸协同内河智能航运试点、“新船帮”智慧物流平台试点、“浙里航”数智港航服务平台试点等共6项基层试点。
生态港航问水向前 绿色航运乘风破浪
“现在有了岸电,船上空调敞开了用,电价比陆上还便宜,既环保又舒适,棒极了。”7月27日,在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船老大张师傅熟练地完成岸电取用操作,对岸电赞不绝口。
2021年6月,湖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岸电使用财政补贴政策——《湖州市港口岸电推广应用补贴实施办法》,使湖州航区近2万名船员享受到0.33元每千瓦时的全国最低电价。今年上半年,湖州全市岸电使用量累计39.7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91.8吨,同比增长48%,岸电用量连续18个月稳居浙江全省内河首位。
长湖申线湖州城东服务区。 王洁涵 摄
湖州岸电建设和使用的一骑绝尘,正是浙江港航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结出的硕果。“八八战略”中提出,要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为浙江港航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多年以来,浙江港航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港航发展建设全过程,推动美丽航道建设、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岸电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记者了解到,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域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一揽子支持政策,引导靠港船舶广泛使用岸电。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990套内河港口岸电设施,实现京杭运河水上服务区、锚泊区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岸电使用量达226.6万度,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592余吨。拥有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构建绿色航道评价体系,建成美丽航道1760公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走在全国前列,港口码头环保准入、船舶污水装置改造、港口码头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部门联动执法,基本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内河航运安全绿色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底线和底色。聚焦绿色安全先行示范,浙江将着力打造内河渡运“安心工程”和低碳水上服务区样板等2项标志性成果,开展景宁绿色低碳美丽渡口示范、湖州新能源船舶示范航线、嘉兴船舶港口防污染智控平台、湖州内河航运绿色廊道试点、杭州航区水上应急救援体系等5项基层试点。
港口布局不断优化 融合发展再绘新图
7月20日上午,一艘满载集装箱的“浙港内河001”船在鸣笛声中缓缓离泊下沙港,下一站,它将驶向嘉兴乍浦港。至此,货物从杭州到乍浦港,不用过钱塘江闸,航行时间从原先的一天以上缩短至18小时。
内河港口布局的不断优化,港产城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港航发展新图景。近年来,浙江着力推动内河港口由杭嘉湖向全省拓展,港口由单一的水路换装节点向运输综合枢纽转变,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港口物流辐射、功能拓展日益突显,成为区域大宗物资的物流枢纽。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目前,浙江内河港口500吨级及以上泊位约800个,数量占比由22%提高到33%;内河单个泊位平均吞吐量增幅超过20%,内河港口吞吐量从2015年3.6亿吨增长到2022年3.8亿吨;全省航道沿线集聚了36个产业、物流园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内河水运、物流园区、临港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对地区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的拉动作用明显。
“这些临港产业不仅区域特色十足,且发展迅速并日渐成熟。”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湖州聚焦长湖申航道浙北内河大动脉,形成了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金属新材、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家居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临港产业。衢州依托港口,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特种纸、保税物流、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临港临江布局。
此外,浙江还着力推进水运与城市融合发展,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建设运河博物馆,打造城市运河景观带,杭州、湖州、绍兴开通水上巴士,纳入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推动运河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让人期待的是,未来,浙江还将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湖州模式”这一标志性成果,并开展杭州益海嘉里粮油港口供应链试点、德清临港产业发展试点、湖州铁公水临港产业带、龙游港区临港物流试点等4项基层试点,奋力当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探路先锋。
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行业治理迈向现代化
“以前我们办点事,要拎着一袋证件,现在方便了,一张船舶综合证书就够了。”今年5月,在一场水上服务区的直播中,湖州的船户刘师傅满面笑容地夸起了“多证合一”。
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高效优质便民的政务服务不可或缺。近年来,浙江以“系统重构、流程再造、数字赋能”为建设理念,以服务管理部门、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等参与各方应用为导向,以信息数据互通共享为基础,全面梳理各领域业务,系统构建数字港航“1+5+X”总体架构,出台浙江省数字港航建设方案(2021—2025年),指导培育各地港航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加速迈向现代化。
纵观全国,浙江港航业治理效能独树一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成政务服务系统升级,实现“掌办率”“网办率”两个100%,指标全国领先。持续深化港航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港航领域171个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覆盖,内河货船“多证合一”改革经验在长三角推广。
展望未来,浙江仍将持续创新行业治理,打造内河航运智控重大应用等标志性成果,开展湖州内河船舶绿色信用创新试点、湖州打造国内一流内河船员技能考培基地、绍兴内河水运金融超市、长兴吕山水上服务区改革提升、“船佳宝”内河航运数字化服务平台、杭州渣土船舶跨市域数字化监管等6项基层试点,在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做好先行示范。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下一步,浙江港航部门将持续认真践行“八八战略”,矢志创新,攻坚克难,加快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建设步伐,为交通强省、“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更多港航贡献。